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宏观 > 2025-04-22 20:35:36 来源:

师旷劝学

导读 师旷劝学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师旷的乐师,他不仅精通音乐,还以其智慧和德行闻名于世。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年过六十,现在...

师旷劝学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师旷的乐师,他不仅精通音乐,还以其智慧和德行闻名于世。有一天,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年过六十,现在学习是不是太晚了?”晋平公的话中带着一丝犹豫与无奈,似乎觉得自己年纪太大,再学习已无意义。

师旷听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笑着说道:“主公为何不点起蜡烛呢?”晋平公不解,反问道:“我是在跟你谈学习的事,你怎么说起蜡烛来了?”师旷答道:“主公有所不知,点起蜡烛是为了照亮前行的道路。如果在黑暗中摸索,岂不是容易跌倒?学习也是一样,无论年龄大小,只要开始,就永远不会晚。”

接着,师旷又用一个比喻来说明道理:“盲人高堂生虽然双目失明,但他仍然努力读书,最终成为学问渊博的人;孔子七十岁才开始研习《易经》,却能从中受益匪浅。他们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啊!”

晋平公听罢,深感惭愧,从此更加重视学习,并积极倡导教育事业。师旷的一番话不仅让晋平公重拾信心,也让后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学习不分早晚,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就能收获知识与成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没有固定的起点,只有不断追求进步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怀揣一颗求知的心,就能够点亮属于自己的“蜡烛”,照亮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