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宏观 > 2023-08-10 18:21:17 来源:
夏日西斋书事拼音版(夏日西斋书事)
大家好,我是小华,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夏日西斋书事拼音版,夏日西斋书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读司马光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的成就,主要在著史。
2、在宋诗里,他的诗歌也是很有影响的。
3、司马光的诗文集名《传家集》,有八十卷。
4、司马光自谓:“光素无文,于诗尤拙”。
5、这是他的谦辞。
6、其集中存诗十四卷,共一千一百多首 ,其中律诗近九百首。
7、他的诗质朴充实,不事华藻,却又能寓情于辞,言尽其意。
8、他的《夏日西斋书事》原来读过,但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9、多次体味邱振中先生的一件以此诗为内容的行书作品,是令我重新品味这首诗作的诱因。
10、诗如下: 榴花映叶未全开, 槐影沉沉雨势来。
11、 小院地偏人不到, 满庭鸟迹印苍苔。
12、 有关的导读是这样写的: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
13、诗人以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静清美的夏日图画:开到一半的石榴花鲜艳欲滴,与浓绿的叶子相得益彰,风雨欲来,苍翠的槐树影子更为深沉,人迹罕至的偏僻小院里,处处苍苔,上面布满飞鸟栖息时指爪留下的痕迹。
14、从而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
15、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说:“温公此诗,写闲居幽寂之意,然于尘埃之表,于此可以见公之于物澹然而无所泊也。
16、” 乍一看似乎导读写得有点道理,但细细品味,似有不到或不妥之处。
17、 我认为诗作并非描绘夏日幽静清美,而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怀之诗。
18、为了说明我的理解,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司马光简要生平。
19、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卒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中进士甲科。
20、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21、熙宁三年(1070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15年。
22、哲宗即位,高大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23、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24、 司马光为何退官,熟知宋史的人一定了解,在熙宁变法中,司马光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发生严重分歧,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退居洛阳,这还是比较温和的表述,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很多,王安石对反对派的打击力度的极其严酷的,作为变法反对派的中坚力量,与苏东坡等人一贬再贬的际遇相比,司马光退官并不是最坏的结果。
25、然而,司马光家世代为宦,父亲司马池为宋仁宗宝元庆历间名臣,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生以清直仁厚享有盛誉。
26、司马光受家庭熏陶,笃诚好学, 20岁中进士甲第,可谓功名早成。
27、但他并不以此“矜夸满志,昆明于物,如谓大下莫己若也”,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反映了青年司马光的胸怀与器识,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不求虚名。
28、五十出头,对于司马光来说,正当壮年,家学渊源,才学博深,为政沉稳而富有经验,退官实出于无奈,事非得以。
29、当然,北宋都在开封,离洛阳并不远。
30、虽退官在家,但他心里是不是就能完全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追求呢,他是不是就能不顾社稷的振兴与安危呢,显然,他做不到!王安石的变法实际上不仅没有遏止北宋的经济滑坡,更严重的是加剧了北宋经济的衰退,甚至可以说是导致北宋覆灭的重要原因。
31、司马光退官在家,心情孤独,且忧心忡忡,怎么可能有幽静清美的心境。
32、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33、描写的应该是农历五月仲夏的场景。
34、榴花未全开,那是一种开而不全的状态,是一种欲放还收的状态,并不象导读里所说的开到一半。
35、五月榴花似火,在浓密的榴叶的衬托下格外耀眼,未开全的榴花是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五月的槐树绿荫正浓,摄人心魄,吸足了水份的槐树叶,给人一种黑压压的氛围。
36、“槐影沉沉”表面上是写景,实际上是写心,所以作者用了“沉沉”来描述。
37、但透过景物所给定的意象,我们隐约感知作者的心情,也是沉沉的。
38、更可佐证的是,接下来就写到“雨势来”,仲夏的雨,那是什么样子的雨呢,作者没写,而是写到雨势。
39、 参看唐代诗人许浑的《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40、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1、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42、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43、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已成千古名句。
44、此景有互通之妙,感觉上可以互参。
45、“槐影沉沉雨势来”是写静寓动,静势中饱含着动能动势,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与此同时,还给人以一种深深的压力感。
46、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47、容易理解,作者深深的孤寂感正是透过“小”、“偏”“不到”映射出来。
48、因为,退官,院是小的,地也是偏的,加上一怕牵连,二是已退了官,以往来往甚密的同僚、朋友有的也受到了打击,所以“人不到”,写到这里,那份凄凉的境况自然地就流露了出来。
49、 诗中静中寓动,写静中流露出来的凄凉心境是显见的。
50、导读中所说的“体现了诗人此时宁静淡远的心境和情趣”是说不通的,只看到了诗的表皮,没有读懂诗中未开全的“榴花”、“榴叶”、“沉沉的槐影”、欲来的“雨势”、地偏的“小院”,人不到的”小院”、满庭的“鸟迹”、“苍苔”所蕴含的丰富意象表达出来的内心孤寂,、凄凉以及政治对争给他带来的不安。
51、因此,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说:“温公此诗,写闲居幽寂之意,然于尘埃之表,于此可以见公之于物澹然而无所泊也。
52、”这样的结论也是不准确的。
53、 只读诗,不读史,很可能不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创作环境与作者心境,容易只得其表;只读史不知其人其事,也可能对诗作的深意把握不准,理解不透,甚至出现理解偏差。
54、读诗应知言为之意,诗外之情方为得法。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