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宏观 > 2023-08-20 22:24:22 来源:

诗经七月经典名句(诗经七月)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诗经七月经典名句,诗经七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七月》是《诗经》...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诗经七月经典名句,诗经七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七月》是《诗经》 《豳风》中的杰作。

2、豳在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是周的祖先公刘率领族人由邰(今陕西武功西南)迁居至此而开发的。

3、《豳风》就是这一带地方的诗,共七篇,都产生于西周,是《国风》中最早的诗。

4、周是重视农业的民族,豳诗大多有务农的地方色彩。

5、《汉书·地理志》说:“昔后稷封斄,公刘处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镐,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

6、”这段话,有助于我们理解《七月》。

7、但这首诗历来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它体现了《豳诗》的特点,而在于它以连续性的画面,具体全面描绘了三千年前我国农奴的生活和劳动,真实反映了周代奴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特点。

8、《七月》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图景,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9、 《七月》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采用了长轴画的结构来表现特定的丰富内容。

10、全诗八十八句,分为八章,以时间为顺序,逐月叙述了农奴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生活。

11、全诗在相同的章法结构中,做到了每章内容有重点,表现手法不雷同,生动多采而井然有序,在朴素中表现了匠心。

12、 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四章叙述农奴们的农桑田猎劳动,后三章叙述农奴们的杂务劳动,第五章为两部分间的过渡。

13、以劳动贯穿全诗始终,从衣、食、住三个方面把农奴和农权主的生活作了对比反映。

14、 第一章写种田,诗人首先突出了农奴们在开春种田前的悲惨生活。

15、“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列”两句对严冬的描写,是从农奴们的感受着笔的。

16、对衣单腹饥的农奴们来说,那尖叫的北风,一声声似鞭子拍打在他们身上;寒气凛例,一阵阵砭人肌骨,寒彻心腑。

17、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是农奴们在这样情状下所发出的愤慨呼声,这说明了漫长的冬天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难熬难捱。

18、冬天刚过,他们就开始了繁忙的农田劳动:修理农具,下田耕作,妇女小孩忙碌地把饭送到田头。

19、结句“田畯至喜”是传神之笔,诗人在春耕图中对田官一个剪影似的描绘;做到了遗貌取神:从田官老爷的笑容中衬出了农奴们在严密监视下如牛马般紧张劳动的情状。

20、 第二章写女农奴采桑,突出了女奴“殆及公子同归”的悲伤心理。

21、对“殆及公于同归”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一种认为是反映春秋时期,各国统治者所实行的媵制,即一个女子出嫁,须同姓娣侄和奴仆随嫁。

22、诗句所写是说少女在采桑时恐怕被女公子带去陪嫁。

23、一种认为是写女奴怕被男公子抢走占有。

24、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了农奴人身不自由,反映了西周农权和农奴主之间严格的人身隶属关系。

25、在这一章里,诗人用艳丽的春景来映衬女奴们的悲伤心理。

26、春光明媚,桑林一片翠绿,黄莺在林问鸣啭,女奴们手执深箩筐,穿行于桑间小路,一边紧张采桑,一边忧心忡忡,担心被抢走。

27、大好的明媚春光和暗淡的悲伤心情的强烈对照,反映了女奴们的悲惨命运。

28、 第三章写织布。

29、诗人描写了从给桑树修枝到纺织到染布的劳动全过程。

30、一环紧扣一环的劳作,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性和持续性,给人不容喘气之感。

31、而众多农奴们的这番劳动,只是“为公子裳”! 第三章写打猎。

32、诗人变换手法,不描写农奴们狞猎的艰苦,而突出了他们劳动成果被剥削。

33、秋收刚过,十一月份举行小猎,农奴们打了狐狸、貉子,取下兽皮给公子做皮衣。

34、接着大规模打猎,获取野兽,为公子增添美味佳肴。

35、应引起注意的是“一之日于貉”是在“一之日觱发”的情况下进行的,“二之日其同”是在“二之日栗列”的情况下进行的。

36、农奴们在“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时,顶风冒雪“为公子裘”’,“献豜于公”。

37、《七月》各章叙述似断实连,有侧重又有重复,这种结构通过互相补充、不断强调,使读者逐渐形成了整体的完整印象。

38、 这四章诗从上一年的岁末写到下一年的岁末,再现了农奴们从事农桑田猎劳动的情景。

39、第五章起过渡作用,写农奴为自己修房。

40、周代的农权在农忙时住在田间临时搭的草棚中,冬闲时才回村居住。

41、第五章的开头用昆虫特别是蟋蟀的活动,来形象表现节令的变化。

42、寒气渐逼,蟋蟀由田野到房檐下,到房间里,到床下,不断迁移。

43、天冷了,农奴们要回到房里住。

44、诗的第一章写农奴们“无衣无褐”,这一章写农奴们住处的恶劣、简陋,他们过冬的准备,是堵好墙洞熏老鼠,塞好北窗,把破门涂上泥。

45、他们所能做的,仅此而已,他们借以过冬的,也仅此而已。

46、“穹窒熏鼠,塞向墐户”,“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四句,写出了农奴居住的悲惨境况。

47、“磋我妇子”的一个“磋”字,在沉痛中蕴含了不满现状的情绪。

48、 诗篇的后半部分,写农奴们在农桑田猎之外还要为农奴主服各种劳役。

49、这部分在继前面写了农奴们的衣、住后,写他们食物的粗劣。

50、第六章从食物的鲜明对比上写出了农奴和农奴主在生活上的天壤之别。

51、农奴们为农奴主吃得好而忙碌不停,他们采摘鲜果供农奴主享用,煮豆烹葵为农权主调口味,打枣收稻酝成美酒,让农奴主喝了添寿,而自己只能用臭椿烧苫菜来维持生计。

52、这一章诗,农奴们把对现实的清楚认识寓于有意识的对比之中,平静的叙述带有冷峻的理性色彩。

53、 第七章写农事完毕后,农奴还要给农奴主修茸屋宇一一割茅草,打草绳,修屋顶。

54、“昼尔”、“宵尔”、“亟其”等词表现了农奴无喘息之机地给农奴主服劳役,他们急急忙忙干完这些活,又要准备去翻地播种,他们是农奴主永不停止使用的工具。

55、 最后一章写在严冬期间,农奴为农奴主储冰防暑,并准备年终宴会。

56、在宴会上,辛劳了一年的农奴要举杯祝愿奴役他们的农奴主万寿无疆,这庄严公堂上极不协调的一幕,真实反映了农奴们不仅在经济、政治上受权投,他们在精神上也备受蹂躏。

57、 《七月》在结构上脉络清晰,以表现农奴的痛苦为线索,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交织推进,从纵横两个方面,具体展现了古代农奴的生活图景,具有既单纯而容量又大的特点。

58、 诗篇以表现农奴的苦况为主,叙述了他们超负荷的劳动和几乎濒临绝境的生活。

59、从时间上看,写了一年十二个月农奴们的劳动和衣、食、住,这纵的时间变化,说明农奴们年年都过着这样循环不断、永无休止的牛马般的生活。

60、从空间上看,逐次展现了农奴们劳动的场所:田问、桑林、织房、染房、谷场、果园、酒房、宫室、猎场、冰上……,这不断转换的空间,说明他们劳动的繁重、紧张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61、这以时间变化为经线和空间转移为纬线而交织成的生活画面,表现了农奴们在经济、政治、人身等方面所受的压迫和剥削。

62、画面在表现耕织劳作的主体内容的同时,又收田野风光、星日霜露、昆虫草木、衣食住、风俗等等于其中,具体地、形象地、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奴隶社会的透视具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具有很大的认识价值。

63、 《七月》具有落尽纷华的古朴平淡风格。

64、全诗似一农奴在低声吟唱自己的苦难生活,他随口吟出了久积于胸的生活重压:无穷无尽的劳作,不能温饱的生活,无人身自由的忧惧,精神上受蹂躏的辛酸。

65、一词一句,一景一物,一情一事,都从他胸中溢出,是那么的自然流畅,不加思索,没有夸饰。

66、这里,没有剑拔弩张的斗争气氛,也没有金刚怒目式的抗争姿态,只有渗透了农奴斑斑血泪的生活事实。

67、诗人寓鲜明倾向于事实叙述中,这种生活真实具有铁一般的力量,有着无可争辩的逻辑性,它不可辩驳地证明了奴隶社会的残酷不合理,它也透露了农奴的朦胧觉醒和不满。

68、这种古朴平淡的特点使诗篇产生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