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不夜天原文是什么】一、
“火树银花不夜天”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用于形容节日夜晚灯火辉煌、热闹非凡的景象。该句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原意是描绘上元节(即元宵节)之夜的盛况。随着时间推移,这句话逐渐成为形容节日气氛的经典表达。
虽然“火树银花不夜天”在现代常被单独引用,但其完整的原文并非只有这一句,而是包含更多内容。本文将对这句诗的出处、作者及完整原文进行梳理,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二、原文信息一览表
项目 | 内容 |
诗句名称 | 火树银花不夜天 |
出处 | 唐代崔液《上元夜》 |
原文全篇 | 《上元夜》 玉漏银壶更漏长, 灯花满地月明光。 火树银花不夜天, 笙歌一曲动江关。 |
作者 | 崔液(唐代诗人) |
节日背景 | 上元节(元宵节),古代重要节日,有赏灯、观灯习俗 |
诗句含义 | 描绘元宵节夜晚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景象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描写节日、庆典或城市夜景的繁华场面 |
三、补充说明
“火树银花”本意是指灯火如树、似花,象征着节日的喜庆与热闹;“不夜天”则强调夜晚如同白昼,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崔液的这首诗虽短,却生动地展现了唐代上元节的繁华景象,也使“火树银花不夜天”成为后世文学中常用的典故。
尽管如今人们更多使用这句诗作为独立表达,但了解其完整出处和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文化内涵。
结语
“火树银花不夜天”不仅是一句优美的诗句,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节日氛围的生动写照。通过对其出处与原文的梳理,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诗意情怀,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