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簪弊屦指什么】“遗簪弊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指丢失的簪子和破旧的鞋子,后来被用来比喻人虽有才德,但因生活贫困或处境艰难而未能得到重用或施展才华。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的情况。
一、
“遗簪弊屦”原指丢失的簪子和破旧的鞋子,引申为人才虽有才能,却因环境或条件限制而无法施展抱负。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人才重视不足的现象,也表达了对有志之士怀才不遇的同情。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或评论中,强调人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人才的识别与使用问题。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遗簪弊屦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意 | 丢失的簪子和破旧的鞋子 |
引申义 | 才能出众但未被重用的人 |
使用场景 | 文学、评论、讽刺社会现象 |
情感色彩 | 同情、惋惜、批评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才被埋没、不被赏识 |
相关成语 | 怀才不遇、明珠暗投、屈才 |
作者/出处 | 王符(东汉) |
三、延伸理解
“遗簪弊屦”虽然字面意思简单,但在古代文人中具有较深的寓意。它不仅体现了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选拔机制的不满。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可用于表达对人才浪费或不被重视的感慨,尤其是在教育、职场等领域。
总之,“遗簪弊屦”不仅是历史中的一个成语,更是对现实的一种映射,提醒人们关注人才的价值与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