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宏观 > 2023-10-14 10:30:20 来源:
心连薪app下载(心连薪)
大家好,我是小夏,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心连薪app下载,心连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时下,借助于岗位评价构建工资序列的作法被很多企业中所推崇,不少人力资源专家也认为这种作法是能够充分体现公平公正法则的。
2、若单从工资绝对值上来看,这种方法的确可称之为科学、合理,但如果将员工复杂的心里因素考虑进来,这种作法就值得推敲了。
3、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既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又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而且他会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的合理性。
4、也就是说,员工不仅要拿所获薪酬与同事、朋友进行横向对比,而且还会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纵向对比,只有在各个方面他都觉得公平时,他的内心才会真正接受这种分配方式。
5、所以,与其说员工所要的是科学意义上的公平,还不如说他要的其实是一种心理平衡。
6、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不难推断,工资序列法之所以失灵,其根源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定位错误。
7、科学化的管理往往希望能借助于通用的人性假设而构造出管理数学模型,但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失败的,因为著名的管理大师均诞生于企业而非照本宣科的课堂。
8、管理之路没有捷径,更没有刚性的数学公式可以套用。
9、所以,依管理的基本法则来衡量,这种缺乏人情味的工资计算器显然不可能引起员工心灵上的共鸣。
10、 岗位是员工与企业相互连接的桥梁,一端是岗位对于企业的贡献值,一端是员工的个人利益。
11、只有在两端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座桥才可以维持平衡。
12、岗位评价只是衡量了企业那一端的重量,而没有衡量员工那一端的重量,所以这座桥是不大可能正好维持平衡的,即若是平衡也只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巧合而已。
13、 至于不衡量员工个人利益的原因,在企业利益至上的国度里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因为员工的个人得失根本不在企业主的关心范围之内。
14、但我们是“以人为本”的国家,所以这个问题是必须要正面回答的。
15、也就是说,hr和企业主都必须从形态各异的“谈薪色变” 中走出来,抱着“以人为本”的心态来衡量员工的个人发展,跟踪员工的心情变化轨迹,用关爱之心、体贴之心来为冰冷的薪酬公式加温、赋情。
16、只有这样,薪酬设计中制度化的公平才能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公平(员工的主观感受)对接起来,实现“薪”“心”相应。
17、 “薪”随“心”动,细微之处见真“薪” 仅仅停留在以“心”暖“薪”这一步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薪酬真正变成激发员工潜能的导火线,企业还必须让自己的薪酬体系随员工的心情转动起来。
18、 强调薪酬设计要随心而动,绝不意味着薪酬制度要回归到拍脑袋的老路上去。
19、而是说,在评定薪酬等级时,一方面,要以企业的“管理锚”为轴线,划分出管理类、技术类、市场类、生产类等岗位类型;另一方面,还要以员工的“职业锚”(美国e.h.施恩教授所创)为轴线,划分出自主型、创业型、管理能力型、技术职能型、安全型等个人职业发展类型。
20、也就是说,企业的薪酬体系是由上述两轴组成的一个薪酬区域,而非单纯以岗位评价为轴的一条薪酬线段。
21、显然,构建薪酬区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也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时代挑战,因为只要企业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难题,“以人为本”就永远只能是一句动听而不管用的空口号。
22、然而从现实来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是在绞尽脑汁地勾勒那条薪酬线段,根本不知道薪酬区域是何物。
23、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24、 事实上,薪酬区域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是靠庞大的咨询费所堆砌出来的薪酬管理圣经,而是在企业薪酬设计思想发生根本转型的前提下,将柔性的员工个人职业发展与刚性的薪酬制度充分搅拌、融合的产物。
25、 具体来说,在员工进入企业时,我们不仅要按照岗位不同对其进行分类,而且还要按照个人的“职业锚”不同对其进行分类。
26、体现在薪酬制度设计上,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知道“岗变则薪变”的道理,还要根据员工职业发展的不同适时对薪酬结构、薪酬总额进行微调,即“岗不变薪也变”。
27、其终极目的就是让员工体会到企业的薪酬制度是为他量身打造的,而不是管理者对他进行制裁的工具。
28、正所谓“顺的好吃,横的难咽”,硬塞给员工的薪酬制度必会令其消化不良,而贴心的、及时的薪酬微调则会让其感受到公平、公正、合理的客观存在。
29、 以“薪”导“心”,留人才之“才” “薪”随“心”微调是一门艺术,想单凭时髦的薪酬理论来解决企业的薪酬难题是极其天真的,而幻想用“薪金”来治疗“心病”更是下策,这样不仅会无止境地抬高企业的人工成本,而且我们留住的往往只是人才之“人”而非我们真正想要的人才之“才”。
30、 从拍脑袋的经验主义牢笼里挣脱出来,我们迷上了背诵管理大师的管理教条,然而却不解管理的真谛,更不懂得如何借力发力。
31、我们所定义的“薪愁”,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心理障碍,是在我们翻烂了管理大师的讲义后却找不到现成答案时所患上的恐慌症。
32、这种恐慌导致了我们的有病乱投医,不切实际地照搬照抄国外的薪酬管理范式,其结果是将一副看上去很美的枷锁套在了员工的脖子上。
33、 在本质上,薪酬管理无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适用与不适用的区别,同时,薪酬发放的灵活性、及时性也是制约其效果的重要因素。
34、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指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
35、尽管报酬是最重要的正强化手段之一,但若运用不当,也难以对员工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36、所以,要发挥“薪情”对“心情”的导向作用,就必须静下心来好好地揣摩一下薪酬发放的策略。
37、 首先,研究员工心情“晴雨表”的变化规律,挑选最佳的薪酬发放时机,达到烈日送风、雨中送伞之效。
38、其次,适时变换薪酬结构,化解员工的审“金”疲劳。
39、我们知道,熟视无睹是人的通病,要使员工舒畅的心情得以延续,在薪酬设计上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40、丰富化的工作若不配上多样化的薪酬作为强化手段,那么相信将不会在员工疲软的大脑皮层上激活多少创意细胞。
41、最后,确保本企业的薪酬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使不同的员工都能在自己的潜质挖掘线与企业的薪酬增长线之间找到一个交汇点,如此方能真正留住人才之“才”。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